在第一篇“日常之谜”式推理小说简介中,我提到了北村薰的《空中飞马》。但当时对“日常之谜”的了解其实不多,只好泛泛地谈一点“代入感”,草草了事。
从那以后又过去了一年,在学校的图书馆借了北村薰的“时间与人”三部曲以及《漂逝的纸偶》,又颇费周折买到了《空中飞马》的续集《夜蝉》,再加上“别姬小姐”系列——九本书读完,对北村薰和北村薰笔下的女人总算有了一点模模糊糊的认识,我想可以对《空中飞马》和《夜蝉》做一点简单的介绍了。
不过,“圆紫大师与我”系列一共有五本,除了《空中飞马》和《夜蝉》,剩下三本极难寻觅,为何2009年的书已经绝版,是销路太好以至洛阳纸贵,还是销量太糟最后血本无归……恐怕只能亲自去台湾的旧书店寻找答案了——因此,本文提到的“圆紫大师”等形象,仅限于《空中飞马》 和《夜蝉》。
创元文库的“圆紫大师与我”系列封面,虽然画风简直匪夷所思,但却从服饰上展现了女主角的慢慢“成长”
注:本文包含推理小说最为忌讳的剧情透露,阅读前请三思。
想要了解北村薰和他笔下的女人,从《漂逝的纸偶》入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本两百多页的小书虽然没有推理,节奏缓慢,却足以代表那个爱猫的邻家大叔——“北村薰”的全部特色。
《漂逝的纸偶》宣传语是“‘虽然是一个人,但却并不孤独’的正能量小说”
《漂逝的纸偶》讲述了一串没头没尾的故事。故事里大大小小几个女人环佩叮咚,笑靥玲珑,时而书写生活,品味人生,直到万籁俱寂。在无数个片段构成的长夜里,北村薰用最淡的色彩勾勒出最琐碎的往事和最难眠的黎明。
比如,故事的结尾,和千波见过最后一面,牧子想起多年以前,她们去看变电站的那个傍晚。
她们走过漫长的路,终于在天黑时分来到千波的“(动画里的)秘密基地”。彼时群星闪烁,暮色四合,唯有铁塔闪闪发光,草丛窸窣作响。两人伏在地上,倾听远处风的喧哗,和半空中电流的震荡,牧子一言不发,千秋不再搭话,任凭涓涓的“电流声”沁入心田——
“一想到这些,还是中学生的千波的年轻的声音又在耳边响起:
‘这样趴着,你听……能听见吗,电流‘嗡——’的声音?’
牧子的肩膀无法克制地颤抖起来。她拉过被子盖在头上,将脸颊埋进了枕头。”
书中充满了无数个这样平实而温暖的细节,以至全书无需主线和中心思想,就能沿着河面上漂逝的纸偶缓缓向前——《漂逝的纸偶》就是无数细节汇聚的无数笑容可掬的溪流:朋友的女儿,千波的猫,牧子的女儿,阿玲的笑,修学旅行的枕头大战,暗恋千波的腼腆男孩,阿玲的青花鱼,日高类的关照……整部作品洋溢着“生活本无字,日久自成书”的气息,内敛而淡泊,却不曾想向读者传递什么。
——这就是北村薰给我留下的印象。他似乎并不在乎读者如何解读他的作品,反倒像“圆紫大师与我”系列中的圆紫大师一样,更在乎自己的作品对于自己的感受。一般说来,作家的作品势必包含作家的思想,作家的思想势必通过他们的作品而传递,或感染,或感伤,或沉思,或哂笑……但是北村薰留给我的印象,却是这种“并不想传递什么”的释然。
书中自有读书人
——《空中飞马》,《夜蝉》
从《空中飞马》到《夜蝉》,北村薰讲了八个有关“亲情与友情”的故事,这些故事或多或少地涉及了一些“日常之谜”,但他志不在此,于是谜题的比重创下了“日常之谜”式推理小说的新低——不到十分之一。
除了谜题之外,十分之九的内容都是“读书人”的“日常”,这些日常归结到一句话,那就是:
“神啊,我今天也读到书了。”
(《空中飞马》,独步文化2008年7月初版,211页)
正是这种奇妙的比例配置,合理的谜题设计,真实的简单故事,连同绝妙的文学少女与温柔的业余侦探,成就了“日常之谜”式推理小说的完美起点。
另一种文学少女
既是“文学少女”,自然读书甚多,于是在《空中飞马》和《夜蝉》中出现了不计其数的作品,但北村薰显然并不想像野村美月和三上延那样详尽地介绍它们的内容,省下的笔墨都用在了“文学少女”的日常上。
那委实是一个令所有读书人为之陶然的日常——
不困于金,不乱于情,不断于思,不假于行,每天一本书,每本书都有烫金的名字,等她醒来,伴你入梦。
于是,北村薰奢侈地挥毫泼墨,用他最擅长的无数细节,构筑了一个“不同凡响的文学少女”。书中这个可爱的读书人,没有远子学姐那么文弱,也不像栞子小姐那样害羞——她听到邻家的孩子挨骂会伸出援手,看到迷路的女孩流泪会为之心碎,读到好书手舞足蹈,遇到知己滔滔不绝,见到心仪的偶像“圆紫大师”,有一点兴奋,一点紧张,还有一点淡淡的依恋。
这是一个看似随处可见却又无从寻觅的邻家女孩,为了买书可以不买衣服,为了省钱可以不坐电车,为了听喜欢的落语,可以带着板凳顶着太阳排队到下午……这份对书的痴迷,以及对生活的乐观构成了这个“读书人”的精神世界。但她却不曾沉醉于此,也不曾模糊了现实的分野,依旧向平凡的人生敞开胸怀——
“把六月菊的花瓣看成鸟羽,充其量只是出自于读书人之口、遭世人唾弃的漂亮话罢了。而这也显示我是不知人间疾苦、未经世事的温室花朵。
然而,淡紫色小鸟在我脑海中仍旧持续飞了好一阵子。”
(《胡桃中的小鸟》,《空中飞马》140页)
这种自省式的思考在书中随处可见,女主角就在一点一滴的思考中渐渐成长,读者也在一饮一啄的品味里慢慢沉醉,那份坚强又有点懒惰,乐观却不乏寂寞的平凡日常,也就成为了每个人心中的奇迹。
从推理小说的角度来看,女主角显然属于“引导人”的角色,也就是那些破门而入接着掩面而出的家伙,负责带领读者前往现场,提供线索,掉进陷阱,偶尔误打误撞地解开谜团……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潮爷”“华生”。
但北村薰笔下的“华生”显然与众不同。
一般推理小说里的“华生”,格斗基本靠肘,交流基本靠手,行动基本靠走,智力基本靠吼。他们存在的意义就是把读者带进门,然后笑呵呵地和读者一起被作者坑。因此,普通推理小说的重点往往不在人物塑造或者矛盾演化,而是犯罪和破案的经过。
但北村薰对于推理小说显然有着不同的理解。以《夜蝉》第一篇《胧月的底层》为例,前后23节故事,真正涉及到推理的,只有2节多一点——按比例还不到十分之一——其余都是一般推理小说家看了会为之一愣的货真价实的“日常”。
更妙的是,这20节里的日常全都是女主角的独白与感慨——漂亮的姐姐,漂亮的姐姐的衣服,牡丹饼的特殊制法,无聊的法语课,梭罗古勃的文章,漂亮的朋友,漂亮的朋友的朗诵会,生鱼片特别难吃的餐厅,女性角色统统无精打采的电影,陶艺展上一见钟情的茶杯……林林总总汇在一起,不仅和推理没有关系,就连“华生”的形象也无影无踪——
和推理小说读者心目中的那些“华生”相比,他们之间没准恰好有着马丁·弗里曼和爱德华·哈德威克之间的距离吧。
作为经典的两版“华生”,他们形象与性格的差距甚大,但都是原作中“华生”的独到诠释
值得一提的是,北村薰似乎极力回避在书中提及她的名字——辰已艺妓,这个词在《空中飞马》中只出现了一次,《夜蝉》中似乎一次也没有。
然而,仅从《空中飞马》和《夜蝉》,我们依旧难以把握女主角性格的全貌。根据“圆紫大师与我”系列的简介,故事会一直延伸到她大学毕业走向社会。
一想到这么长的时间,那么多的书,如许谜题,大好韶光,会陶冶出一个怎样可爱又迷人的女孩……
这无疑是作为读者最幸福,也是最纠结的一件事情。
另一种业余侦探
在《空中飞马》出版的1989年,研究“倒放的书”(《胧月的底层》)、“舀出的砂糖”(《砂糖大战》),“失而复得的飞马”(《空中飞马》),“没有王后的国际象棋”(《六月的新娘》)……等等“小事”中奥秘的推理小说,大概不是很多,因此像“圆紫大师”这样获得真相,回收伏笔,挽救悲剧,最终皆大欢喜的角色,自然寥寥无几。
“圆紫大师”是一个业余侦探。
和专业侦探相比,“业余侦探”的最大魅力就在“本业”和“推理”之间的矛盾与联系——比如既是盗贼又是防盗顾问,一听见“密室”就头脑发热的榎本径(《玻璃之锤》,贵志佑介,这委实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密室推理),怕老妈到连手机都不敢买的自由撰稿人浅见光彦(《风中的樱香》,内田康夫),一本正经甚至有些无趣的物理学家汤川学(《神探伽利略》系列,东野圭吾)……在“本业”和“推理”的天平摇晃不定的那一刻,他们的魅力大放异彩。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侦探——榎本径(大野智,《上锁的房间》),浅见光彦(泽村一树,《名侦探浅见光彦》)和汤川学(福山雅治,《神探伽利略》)
“圆紫大师”的主业是“落语”,因此书中每个故事都有至少一则落语,尽管日本以外的读者恐怕难以理解其中的意义(就像俳句之于诗词),但北村薰还是坚持到底。作为读者,我们一方面佩服他的勇气,另一方面其实也为这些落语所苦——看着女主角奋不顾身地投入其中,而我们却无法理解,这份痛苦实在是难以言表……
“圆紫大师”的形象十分符合女性的定位(我猜),他不以推理为武器,也不以逻辑为准绳,只靠自己的价值准则来决定案件的走向。永远带着“温柔的微笑”,在每一个需要的时候翩然登场,穿着得体,从容自若,聪明惊人却进退有据,的确堪称“文学少女”的“白马王子”。
然而这位“王子”却已为人夫。
在只读了两本的前提下,我不清楚北村薰设计这样一个角色的意义,因为按照“文学少女”的传统,让男女主角擦出一点火花更有利于剧情的推进,比如把“圆紫大师”改成一个同样爱好落语,刚刚入门的游紫先生那样的徒弟,两人相濡以沫,边推理边生活,岂不美哉?
这只是我的小小幻想而已。
另一种推理小说
我喜欢“日常之谜”,也知道要写好它其实并不容易。福尔摩斯说过,“罪行越大,往往越简单;因为罪行越大,一般地说,动机就越明显”,因此,探究只用三个杯子如何做出三杯热可可(《春季限定草莓塔事件》),还要把它写的引人入胜,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北村薰用《空中飞马》和《夜蝉》向我们展现了这种可能性,以及其中蕴藏的无限魅力。
“日常之谜”就是这样执着于日常生活的,发掘出微言大义,冷暖人生。北村薰用精妙的构思,把看似普通的谜题,和人心、亲情与友情连接在一起,展现了有时甚至令人毛骨悚然的日常真相(《夜蝉》),这份源自日常,发自肺腑,感怀至深的震撼,远远超过了那些故弄玄虚的恐怖小说。
我非常中意这种题材。
它们读起来就像包着糖衣的药,甜能治病,苦而不觉,充分发挥了“推理”的魅力,又保留了“小说”的文笔,两下里相得益彰,读起来乐趣无穷。
在“日常之谜”式推理小说中,除了“推理”之外,填充“日常”的部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各个作家的才华——北村薰探讨了“亲情与友情”,米泽穗信拷问了“青春与成长”,三上延讲述了“书的故事”,冈崎琢磨研磨了咖啡,松冈圭佑搬来了维基百科,东川笃哉创造了一群笨蛋侦探,就连本格大师东野圭吾,也在《假面饭店》中淋漓尽致地讲述了不为人知的“豪华酒店的日常”……
这份“日常”弥足珍贵,看似平凡,却又堪称奇迹。
《假面饭店》是东野圭吾近年来少有的佳作,无论是豪华酒店的日常还是悬疑的气氛,都细致入微而引人入胜。一旦不再刻意追求案件的“(非)科学性”,东野圭吾的作品就展现了本格大师的应有水准——相比之下,《悖论13》这种科幻小说也出自东野之手,委实令人失望
附:对翻译的批评
最后,我不得不批评一下这两本书的翻译,我非常不愿意在这种地方浪费篇幅写这种东西,但这两本书的翻译委实太不称职,既然买了正版书,那么就必须说这样的话——
首先,对于这样一本提到各种图书的“文艺”向作品来说,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把那些书的名字正确地翻译出来。其中当然有大量没有引进的作品,但对于这些译名未定的书,要么反复推敲,要么就干脆附上原文,就像书里关于西方作家的注释,统统都有英文原文。
否则,靠这两位翻译大人的生花妙笔,总有许许多多的书无论在简体中文、繁体中文还是日文搜索引擎中都找不到……
其次,翻译花了大量的精力对书中提到的落语、能剧名词和古典作品做注释,但却对大多数的日本现代文学作品视而不见,书中人物的心境很多时候就靠这些书来烘托,然而翻译却把它们悉数忽略,这是什么道理?
比如《空中飞马》210页,连《安娜·卡列尼娜》这样妇孺皆知的名著居然也卖力地注释,却对两行之外的中村真一郎的《读书吉日》视而不见。这本书和女主角“每天读一本书”的想法直接相关,通过日文维基,我知道中村真一郎写过许多“读书”开头的作品,因此我猜《读书吉日》很可能提到的就是关于“读书”的方法或者相关的随笔……
然而,拜两位翻译大人所赐,这份“猜想”至今无从得证。
对于我等不懂日文的读者来说,用“读书吉日”和“中村真一郎”这两个关键词根本无法证明这本书的确存在(连蒙带猜,我疑心它可能是1988年出版的《読书好日》,因为1989年出版的《空中飞马》中提到的大多数日本现代文学作品都是89年附近出版的。但即便是这个名字,在google上还是找不到更详细的内容),我不相信在日本这样一个图书和资讯都很发达的国度,那些二十多年前出版的书会找不到任何线索。
不用把所有书都一一注解,但至少和情节相关的作品用一句话简单介绍,我认为这个要求并不过分——我一点日语都不懂,就靠日文谷歌、日文维基、谷歌翻译和朋友的帮助,依然找到了《夜蝉》里一些书的介绍(比如《北洋船団女ドクター航海記》),我不信领着稿费的两位翻译大人,水平和耐心还不如我……
一个无法检索的名字和一串没有注释的文字,两者叠加不啻为读者的噩梦——这是翻译对读者最不负责的表现。
昭和时代的华丽画卷
——“鹭与雪”三部曲
《鹭与雪》三部曲的宣传中有“日常谜题”的字样,但我读过之后觉得,它并不属于“日常之谜”式的作品。因为故事里的凶杀并非日常,而且全书的主题委实太过沉重。
北村薰擅长的“细节”这次用在描写“千金小姐和昭和时代”上,自然无往而不利,拿下“直木奖”也在情理之中。
每个故事当然都有相应的推理,但我不明白的是作品简介里明明说的是“大小姐和女司机”的推理,然而作品中的别姬小姐却并没有回应我的期待,除了少数暗示性的场合之外,破案的都是大小姐
对于不挑剔的读者而言,“鹭与雪”系列最大的魅力,不在推理,而在书中描绘的那一幅极尽华丽却又极其真实的昭和画卷——
(上世纪二十年代)刚出现的有声电影,刚出现的冰激凌,刚出现的私家轿车和轿车司机,刚出现的电话,地铁和东京那些标志性的建筑……书中昭和时代的日本充分展现了一个奔腾向前又有点趔趄的国家所特有的精神风貌——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余晖,经济危机的折磨,混乱的国内政治,以及从中国攫取的财富叠加在一起,构筑了一个令人无可怀疑的时代舞台。
这种心境在现代的日本人看来大概有点陌生,而我们却极为熟悉,那种一日千里的城市,日新月异的生活,努力赚钱、愤愤不平又有点小小投机的精神面貌,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特征。从这个角度来说,“鹭与雪”最大的知音也许不在二十一世纪的日本,而在一衣带水的中国。
“鹭与雪”的历史元素极为沉重,尤其是第三本《鹭与雪》的结尾,充满了时代的沧桑。北村薰刻意安排一通打错的电话,让女主角和她的恋人在电波中交汇,然后生离死别。
那是昭和十一年——二月二十六日,那里是日本总理府。
以二·二六兵变结束的全书,用绚烂而隐患重重的昭和画卷,展现了“推理小说”所能触及的历史高度,这的确是值得一读的佳作,但却不是“日常之谜”可以收录的内容。
zhizhi真是非常认真的在看书,实在自愧不如需要向你借鉴学习!
zhizhi真是非常认真的在看书,实在自愧不如需要向你借鉴学习!
首先关于空中飞马里女主被教授应该是以:辰“巳”艺妓小姐代称~我对日语也多是盯着汉字读,但是谷歌一下发现原来日语里辰巳和辰己都读tatsumi,这倒是方便!万一碰上考试不管看错没看错都不会因为读音扣分!说来也好笑,虽然只是看完空中飞马不过每每想起“春樱亭圆紫”在脑中也需要多推敲几次,弄不好就把圆紫大师这名号给忘了。反倒是砂糖大战中提到统一意大利的国王和威尔第的关系印象更深一点。究其原因我想也就是你提到的对落语难以理解之苦形成的逃避心理吧?书里对这文学少女知名不具的做派之于我倒是可以轻喊三声万岁!等等!如果女主是潮爷华生,在某种意义上或许在石头上打坐的大师也会是个卷(que)毛(ye)吧?之前看到了你回复我的评论~对这假面饭店也是兴趣正浓正打算找来看看!另外算是交个作业(?)宫部美雪的《继父》看完了!非常轻松有趣好读!一晚上加班加点的读完了!谢谢推荐!!
看了你的文章才感觉翻译问题确实有点偷懒……我的眼睛不太好,不怎么适应看电子小说,看空中飞马和小市民系列的时候有点得过且过……说起来其实应该怪我不够认真以后定要改善!关于《读书吉日》我也认为就是《読書好日》虽然全称是《読書好日―附・淫書を読む》光读汉字内容也可见一斑……不过哪怕辰巳艺妓小姐在小学就能正视黄表纸,若是不在空荡的车厢内不知是否仍能泰然自若呢?在日本亚马逊上查了一下,这本书的目录应该是
第1話 本を読む〈1985年〉(見る本あれこれ
『カンタベリ物語』と全体
ドイツ・ロマン派の本
ギリシャの世界;女性の本 ほか)
第2話 本を読む〈1986〉(新春は万葉集から
文学は死なず
西洋人の見た維新前後
二人の前衛画家をめぐって
復刻時代 ほか)
第3話 本を読む〈1987年〉(江戸の春
文芸批評の愉しさ
第三世界の本
世紀末と20年代
今日、なぜワイルドを ほか)
第4話 淫書を読む〈1986年〉(『フローラ・美わしきローマ女』
『女哲学者テレーズ』
英国の地下文学『フランクと私』
人類愛的好色的記録『尼モニカ』
クリスチナの『世界』)
意思应该是
第1话 读书(1985年)(读这读那
《坎特伯雷故事集》和全部
德国浪漫派的书
希腊的世界
女性的书 等等)
第2话 读书(1986)(新年始于万叶集
文学不死
欧美人眼中明治维新的前后
围绕着两名前卫画家
再版时代 等等)
第3话 读书(1987年)(江户的春天
文艺批评的乐趣
第三世界的书
世纪末和20年代
今天,为何wild(这是半句,少了的部分应该是对wild的修饰或者描述但是空在这了) 等等)
第4话 读淫书(1986年)(《フローラ・美わしきローマ女》(书名大致是《flora•美好的罗马女性》实在是没查到……)
《女哲学家泰雷兹》(《Thérèse philosophe》作者是Jean-Baptiste Boyer d’Argens(1703-1771)法国哲学家,出版于1748,找不到中文名和日文名……日文书也找不到1986年以前那本,只有近期才出版的一本……看简介好像是在法国启蒙运动背景下产生同时充斥着哲学和性描写,理性和快乐的libertine小说不知道中文有没有具体定义……)
英国地下文学《弗兰克和我》(没查到是什么书orz)
人类爱的好色记录《尼モニカ》(还是没查到……)
克里斯蒂娜的《世界》(本来觉得这个好查一点不过……或许该直接理解为命运石之门里的助手的世界?也算调笑))
看起来好像是中村真一郎类似读后感和随笔集结成册吧!
不过在查询的同时意外地发现了一本北村薰自己写的关于日常之谜解读和介绍!似乎是对之前已出版日常之谜的说明,isbn是978-4800208712 13年出版的!若是能出中文版就……
唔,阁下也很认真呢,“辰已艺妓”是我从txt里直接复制的,没有仔细核对手头的书,惭愧惭愧。
看了你的介绍,对《读书吉日》的确了解甚多,而且也开始遐想女主角在电车里摊开这本书的样子……
说实话,我读其他的书也没有这么认真,比如三上延和野村美月的作品,大都是成名已久的佳作,所以多少有点模模糊糊的印象。而北村薰这次提及的,大都是1989年前出版的“新书”,而且比较偏门,大部分应该都不会有国内的翻译,所以我才想知道它们到底在讲什么……
老实说,这个过程其实蛮有意思的,就像在解一个“日常之谜”,从原作里提到的只言片语,抽死剥茧般追溯谜底,最后真相大白的那一刻,充满了快乐和成就感。
举个例子,《夜蝉》第一篇《胧月的底层》,提到主角三人看了《风之又三郎》的电影,然后就其中的情节闲聊。注解只是草草地说江美与小正唱的是电影的片头曲。但实际上比这复杂得多。
我花了一下午的功夫,总算弄明白她们看的是1989年“刚上映”的《風の又三郎 ガラスのマント》,因为只有这部作品将原作中的主角换成了女性。
电影的片头曲《ドードドの歌》则源自1940年的版本,歌词极简,除了两句之外全都是“哆哆”——所以书中江美唱的才是“哆哆-哆,哆哆-哆”——然而从注释上根本看不出这点,我还以为是某种唱法,用“哆”代替所有的歌词呢……
曲子和歌词在这里:http://www.ihatov.cc/song/sugihara.html,我不懂日语只好连蒙带猜,如果有什么错误还请指正。
最终听到这首歌,用谷歌翻译看到歌词,才算是‘完美”地理解了书中江美和小正的唱词,以及她们面对夕阳引吭高歌的心境——这时的愉悦是难以言表的。
所以说,有时候不称职的翻译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乐趣呢~
写的非常棒,谢谢博主的分享,就是《鹭与雪》的最后英子并不是和恋人通话吧,他们两人只是有过几次短暂的交流而已……
感谢您的评论~我只考虑了当时的军国主义背景——大小姐嫁给小军官——他们之间的感情发展的确不够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