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夏天都是相似的,每年的夏天各有不同。
本文包含剧情透露,阅读前请三思。
(图片截取自乐视版,5元已交,感觉良好^_^)
在经历了《追逐繁星的孩子》的挫折之后,新海诚终于放弃了追求“宏大叙事”的努力,回归到他最擅长的“颠沛流离的青春”的讴歌,于是《言叶之庭》理所当然地获得了成功。
新海诚的故事
新海诚的作品有两个特点,一是凄婉的故事,二是壮丽的画面。迄今为止,我能搜集到的新海诚的作品一共有九部(《悠久之翼》的op等非原创作品不在此列),除了短篇《猫的集会》、《笑颜》以及最早的《遥远的世界》之外,其余六部动画讲述的都是一个关于“距离”的故事——
人与人因为距离太近而相识,又因为距离太远失去了联系,终将逝去的爱与徒劳的挽回的努力贯穿始终,构成了“疏离”这个核心的话题。这份“疏离”放在古代,或许是“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而到了现代,大概就是《围城》写的,“譬如黑夜里两条船相迎擦过,一个在这条船上,瞥见对面船舱的灯光里正是自己梦寐不忘的脸,没来得及叫唤,彼此早距离远了”。即使在遥远的未来,银河帝国与自由行星同盟都已化为历史,人类恐怕依然跳不出“寂寞”的束缚,就像新海诚在《星之声》(也译作《星尘细语》)里反复描写的那样:
当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连光都以年计,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还能否维系?这是新海诚在《星之声》中提出的问题,也是迄今为止,他在作品中始终探讨的主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缩短还是变长,这也许是一个社会学的问题,而新海诚用十数年的时间与数部作品,连同堪称“奢侈”的画面而给出的答案是:
“我们就算互发千次短信,心中的距离恐怕也只能缩短一厘米而已。”
因距离而生的切肤之痛,从此有了华丽的画面作为存在的证明,无数劳燕分飞的情侣无论是否看到樱花,从此都有了“秒速五厘米”的感慨。这份贡献不可谓为不大,因此新海诚收获的广泛赞誉也在情理之中。
新海诚擅长讲这样的故事,这既是他的长处,却也束缚了他的脚步。因距离而生的故事,终将随着距离的增长而告一段落,这份凄婉的哀叹算上起承转合,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
“我想最后问你一个问题。”
“爱过。”
因此,这种文艺式的剧情就有了一个致命的限制,倘若不增加更多的人物,不给这些增加的人物补充新的忧伤的心曲,那么这样一部讲述一对情侣各奔东西的动画,便很难超过30分钟——
《她和她的猫》,5分钟;
《星之声》,20分钟;
《秒速五厘米》,第一部25分钟,第二部23分钟,第三部14分钟;
《言叶之庭》,七月23分钟,八月2分钟,九月15分钟(除去ED部分)。
(《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其实可以分成“回忆”、“现实”,以及“实现约定”三个独立的故事,姑且算作“回忆”26分钟,“现实”30分钟,“实现约定”26分钟。至于《追逐繁星的孩子》,新海诚的确史无前例地讲了一个100分钟的故事,而且破天荒地没提到人与人的“距离”,所以算作例外罢)
这个“30分钟”可以看做新海诚对剧情的驾驭能力的上限。以新海诚的风格,最适合的便是20分钟上下的短篇,那里既有足够的空间让他铺陈壮丽的画面,又可以把一个曲折的故事讲得清清楚楚,俩俩相望最终呈现的就是一个剧情简练而富有内涵,画面绚烂而赏心悦目的作品。
相反,一旦超出了20分钟的上限,新海诚的故事便显得拖沓而臃肿,纵然有极美的画面,也无法弥补剧情的空洞与无力,比如《追逐繁星的孩子》。
从这个角度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许多人看了《言叶之庭》,都会觉得高潮和结束都来的太过突然——七月结束之后,算上八月的铺垫,到表白的部分(34’42″处)也只有11分钟而已,除去八月的话只有9分钟——用9分钟的时间完成男女主角身份的阐明,女主角和学生的告别,男主角的奋起,突如其来的雨,幸福的晚餐,咖啡以及告白……委实太过短暂。而到ED响起(40’32″),也只不过是多了不到6分钟,就在这6分钟里,一直等到37’44″,女主角才下定决心跑出门去(同时也意味着重新迈出生活的脚步,同时ED的前奏开始),这样留给两个人相拥而泣的时间,其实只有不到3分钟。
假如,《言叶之庭》是一部50分钟的动画,七月和八月的长度不变,而九月延长到20分钟,新海诚就多了足足5分钟的时间来安排男女主角的行动,他可以补充一点女主角在学校的镜头,可以补充一点男主角为了女主角而进行的战斗,他甚至可以奢侈地用一分钟的时间继续那顿“幸福”的晚饭,让男女主角再多一些平淡的话题来掩饰彼此的心,等到勇气充盈胸膛的那一刻,再行告白,就像他在《秒速五厘米》第三部做的那样——
从54’47″,<One more time, one more chance>在商店里头一次响起,到55’42″山崎将义的歌声出现,有将近一分钟的时间让男女主角整理心情,念完那段漂亮的对白,旋律逐级升高,最终像一只飞翔的鸟儿奋力一跃,迸发出最后的感慨。
就告白而言,新海诚在其他作品里,同样把告白式的台词放在最后,但总是不忘留下足够的空间来烘托气氛——
《星之声》作为一个单独的故事,为这条短信铺垫了20分钟
《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为佐佑理的苏醒准备了83分钟——如果换成“事先约定”这个环节,也有28分钟
《秒速五厘米》第一部则让观众为两人之吻足足等了22分钟
当然,这只是一个外行的瞎想,新海诚也许是基于某种艺术上的原则才把整部动画的时长控制在46分3秒,如果是这样,那么上述的假设便不用管它了。
不管怎么说,新海诚的确在《言叶之庭》中实现了他的承诺,讲述了一个关于“在爱之前、孤悲的物语”,而且一洗《追逐繁星的孩子》的沉闷与枯燥,这已经足够让喜欢他的观众感到欣慰了。
两人相拥而泣时破空而出的晴日,以及旋转的镜头都堪称新海诚的标志
新海诚的画面
就故事而言,《言叶之庭》显然比《追逐繁星的孩子》要好,它把全部精力都灌注在“二十七岁的夏天”和“十五岁的夏天”之中,这次的“距离”不再是以往作品中的物理空间,而是时间。
从新海诚的另一个标志——当然是堪称壁纸级的画面——来看,《言叶之庭》也更多地回到了以前的风格,至少不会有观众再说它“看起来像宫崎骏”了。
在目前可以看到的新海诚最早的作品,《遥远的世界》(完成于1997-1999)中,已经出现了不同凡响的“光影”、“天空”以及“天空飞翔的鸟”和“电车”,这些元素在他后来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几乎成为了新海诚的个人符号(没能找到这部作品的高清源,请见谅)。
《遥远的世界》可以看做新海诚对于风格的一种摸索,剧情依然在可解与不需理解之间
后来的《星之声》则充分展现了他对于色彩的独到理解,这部以一己之力完成的动画至今依然是科技带来的“疏离感”的良好诠释。
《星之声》基本上包含了新海诚后来动画中的全部要素——孤独的世界,分离的恋人,遥远的许诺,以及催人泪下的结局
至于集大成的《秒速五厘米》,自然不用赘述。经历了画风大变的《追逐繁星的孩子》之后,新海诚用《言叶之庭》证明——即便到了2013年,他的作品依然是壁纸的固定来源。
动画结尾来信的时间是2014年,因此剧中六、七、八三个月正是今年(2013),现在(6月),证据在下一张图
黑板右侧写着6月4日(火),即6月4日星期二,这便是2013年无疑了——上一个星期二的6月4日是2002年,那时显然不会有动画中的那款触屏手机(关于手机的考证在这里)
尽管我觉得动画中最好的画面未必一定要“看起来像真的”,但新海诚的画面无疑代表了目前技术在某个领域的新高度,比如开篇这片晃动的树丛。
这丛树枝在水面的起伏堪称力透纸背
这片雨中的水面大概是某个新技术带来的结果,简直不像是动画中的水面
这丛树叶如果说是照片的话我绝对相信,但新海诚的动画里会有照片么……
还有这张
以及夜晚的树叶
随着剧情的展开,新海诚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描绘“雨”。
新海诚过去喜欢以光影的对照来增强画面的对比,这次在《言叶之庭》,他选择了绿色作为基调,更多地添加了七彩的光晕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这种变化似乎在《追逐繁星的孩子》中就开始体现了
池水的反光曾经是新海诚的标志性画面之一,现在依然是这样
对于人物,新海诚这次变换了风格,光影的角度有一点《恶之华》的味道——作为外行,我只是这么觉得而已
最能体现新海诚风格的莫过于这个画面——交通灯的灯罩上完整地反射了出马路对面的交通灯的灯光
雨后初霁的东京
最后男主角为女主角做出的鞋子,从结局来看,应该可以顺利地送到她的身边吧
结语
说完了故事和画面,最后回到《言叶之庭》。
已经有许多热心的观众考据出了动画中昂贵的切菜刀和不菲的化妆品,而我想说的是,无论如何,这部动画至少完成了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挽回《追逐繁星的孩子》所损失的东西”,其中包括了声望、期许以及那份熟悉的悠长而又寂寥的惆怅。
对于熟悉新海诚的观众,在动画开始之前,心里至少已经有了两个结论,一是“这次又可以看到漂亮的画面了”,二是“十有八九还是一个虐心的结局”——这方面的集大成者当然还是《秒速五厘米》,第一部那么温暖的结尾,却没能在第三部挽回观众的无数泪水。
这次,在《言叶之庭》中,新海诚终于法外开恩,留下了一个含蓄而温馨的结局。在动画开播之前已经有许多人问“别剧透——但是先告诉我是不是又要虐一次”,从这个角度来看,新海诚算是给了那些被虐十余年的观众,一剂温柔的解药。
这就够了。
很难说十五岁的少年和二十七岁的老师之间,一定就能达成一个幸福的结局。但比起远野贵树,秋月孝雄至少还有一个温暖的起点